Cookie-Einstellungen
     
 
 
新闻
全球结节性硬化症关爱日 2020-05-15

未标题-2.jpg

2020年5月15日,是第9个“全球结节性硬化症关爱日”。该纪念日于2012年由美国结节性硬化症联盟(Tuberous Sclerosis Alliance)和世界各地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组织、基金会、医生和研究人员等发起,以此呼吁全世界的人们携手共同关注结节性硬化症患者群体。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并不罕见的罕见病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 于1862年由von Recklinghausen首次报道。

TSC由两种基因TSC1和TSC2中的任一种突变引起,这两种基因分别编码蛋白质hamartin和tuberin。这些蛋白质作为肿瘤生长抑制剂,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

TSC发生在所有种族和族裔群体以及两性中,人群患病率为1/(6 000~10 000)。尽管仍然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疾病,但与许多其它遗传性疾病相比,TSC并不罕见,全世界至少有100万患者。

TSC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可导致非癌性肿瘤在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如肾脏,心脏,肝脏,眼睛,肺和皮肤中生长。 症状可能包括癫痫发作,智力残疾,发育迟缓,行为问题,皮肤异常以及肺和肾脏疾病。

TSC一直缺乏特异性治疗,预后不良。近年明确了其致病性基因突变,揭示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过度激活在TSC发病中的特异性意义,从而发现了可能逆转甚至治愈本病的靶点。


TSC累积全身多个器官

皮肤 >

皮肤损害是TSC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发现的特征,包括色素缺失斑、面部血管纤维瘤、指 (趾)甲纤维瘤、鲨鱼皮斑、Confetti 皮损。上述改变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

90%的患儿在出生时即可发现皮肤色素脱失斑,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呈椭圆形、柳叶状或其他形状。血管纤维瘤为其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见于70%-80%的患者,一般4~10岁后出现并逐渐增多,呈红褐色或与皮肤色泽相近、隆起,呈丘疹状或融合成小斑块状,表面光滑,无渗出或分泌物;一般首先见于鼻两旁,常逐渐增多,波及整个面部,甚至躯干;以往被误称为皮脂腺瘤,实际病变结构是血管及结缔组织。

指(趾)甲纤维瘤位于指(趾)甲周和(或)甲下,为一小块条状或不规则的小结节,发生率为15%~20%,女孩较多见,多发的指(趾)甲纤维瘤对本病有诊断价值,但青春期前较少见到。年长儿可见鲨鱼皮样斑,青春期后发生率20%~30%,常见于躯干两侧或背部,稍隆起,边界不规则,表面粗糙。少数患者出生不久即可见到前额部皮肤有稍隆起的斑块,有助于临床诊断。

神经系统 >

TSC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征性表现包括脑皮质发育不良、室管膜下结节及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癫痫常常是TSC患者首诊的原因之一,约 80%-90%的 TSC 患者伴有癫痫发作,且半数为药物难治性癫痫,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为部分性发作,可表现为多种发作类型 。

肺淋巴管肌瘤病(LAM) >

异常平滑肌细胞广泛增殖,导致液性肿瘤(囊肿)形成,肺组织破坏。主要症状包括气短、咳嗽、胸痛,常见自发性气胸。TSC患者中LAM发生率为1%~3%,女性则高达26%~39%甚至更高,是成年女性TSC患者病死的重要原因。

肾平滑肌脂肪瘤(AML) >

约2/3的TSC患者可伴有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女性更常见,常为双侧,直径较大者(>4 cm)可有引发出血和肾功能不全的风险,是TSC常见的死因之一。

其它 >

TSC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约2/3的患者有心脏横纹肌瘤,宫内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大多没有症状,部分早期可自行消退。TSC 患者还会出现眼科相关疾病如视网膜错构瘤、视网膜色素缺失斑,口腔相关疾病如牙釉质凹陷、口腔纤维瘤等 。


TSC的诊断


基因诊断标准 >

只要证实存在TSC1或TSC2的致病性突变,即可明确诊断本病,从而明确了基因诊断的特异性地位。但10%~25%的TSC患者TSC1或TSC2突变检测阴性,故基因突变检测阴性不足以排除TSC诊断,其临床特点仍是TSC的诊断条件。同时也强调,如果检测结果为其他类型的突变,且未证实为致病性,不能确定其影响TSC1/2复合体的功能,则不能作为明确诊断TSC的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 >

把TSC的主要表现分为主要指标(11项)和次要指标(6项)。

主要指标包括:(1)色素脱失斑(≥3处,直径≥5 mm);(2)面部血管纤维瘤(≥3处)或头部纤维斑块;(3)指(趾)甲纤维瘤(≥2处);(4)鲨鱼皮样斑;(5)多发性视网膜错构瘤;(6)脑皮层发育不良(包括皮质结节和白质放射状移行线);(7)室管膜下结节;(8)SEGA;(9)心脏横纹肌瘤;(10)LAM(如果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同时存在,则合并为1项主要指标);(11)AML(≥2处)。

次要指标包括:(1)“斑斓”皮损;(2)牙釉质点状凹陷(>3处);(3)口内纤维瘤(≥2处);(4)视网膜色素脱失斑;(5)多发性肾囊肿;(6)非肾性错构瘤。

诊断简化为2层,更便于临床应用:(1)确定诊断:至少满足2项主要指标或1项主要指标加2项次要指标;(2)可能诊断:满足1项主要指标或2项次要指标。


TSC的治疗


一般治疗:TSC缺乏特效治疗方法,重在遗传咨询及早期发现可治疗的症候或并发症。针对癫痫,可根据年龄及发作类型选用不同的抗癫痫药物。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生酮饮食也可治疗本病的癫痫发作。脑部病变常为多发性,外科手术一般难以根治。如果肿瘤引起明显占位或梗阻性脑积水,则需手术切除。近年来,随着功能神经外科治疗理念和定位技术的进步,TSC所致的难治性癫痫病例手术治疗成功的报道越来越多,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措施。

mTOR抑制剂:主要包括传统的雷帕霉素及新一代的依维莫司,是TSC特异性的治疗药物。


TSC患者未来可期


TSC是少见的多系统疾病,大多呈现为隐匿发生、进行性加重的疾病过程,临床医生应重视长期随访,把握各种辅助检查的适应证,做到早诊早治。

TSC的MDT模式是患者预后得到根本改善的关键环节之一。随着对TSC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认识,相应的诊疗措施和远期管理规范日趋完善,TSC正逐步转变为“可治之症”,TSC患者未来可期。

5eb629ee67e31.jpg

参考文献 :

1.Islam MP, Roach ES.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J]. Handb Clin Neurol, 2015, 132: 97-109

2.Krueger DA, Northrup H.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surveillance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Consensus Conference [J]. Pediatr Neurol, 2013, 49: 255-265

3.Fleury P, de Groot WP, Delleman JW, et al. Tuberous sclerosis: the incidence of sporadic cases versus familial cases[J]. Brain Dev, 1980, 2: 107-117

4.Osborne JP, Fryer A, Webb D. Epidemiology of tuberous sclerosis[J]. Ann N Y Acad Sci, 1991, 615: 125-127

5..Rosser T, Panigrahy A, McClintock W. The divers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a review [J]. Semin Pediatr Neurol, 2006, 13: 27-36

6.Chu-Shore CJ, Major P, Camposano S, et al. The natural history of epilepsy in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J]. Epilepsia, 2010, 51: 1236- 1241 


作者:外科小姐姐Camille

首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

本文作者,独家供稿。


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论文及期刊推荐


有关结节性硬化症的更多内容,向您推荐以下期刊及论文,欢迎阅读与投稿。

5d0df0ad0d47c.png

Neuropediatrics

影响因子2018: 1.654

儿科神经生物学、神经病学与神经遗传学期刊。

为您推荐来自本刊的以下相关论文:

Ebrahimi-Fakhari et al.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Associate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Parental Stress: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Prospective TSC Surveillance Study

Wiemer-Kruel et al.

Congenital Lymphatic Malformation and Aortic Aneurysm in a Patient with TSC2 Mutation  

Wiemer-Kruel et al.

Cannabidiol Interacts Significantly with Everolimus—Report of a Patient with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 Stapper, D. Valcheva, T. Höll, T. Rosenbaum

Everolimus Reduces Seizure Frequency in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A. Mingarelli, F. La Briola, M. Savini, F. Cervi, A. Peron, M.P. Canevini, A. Vignoli

Early Seizure Onset in TSC: Probing for Prognostic Markers


封面.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