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eme未来星计划荣誉推出神经病学专题,我们将与未来星计划的小伙伴们持续推荐解读与神经病学相关的论文与研究,欢迎关注。同时,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本期推荐 & 解读 BY
王元 | 中国医科大学
↓ 神经病学专题丨103
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对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在儿童癫痫中,异常的凋亡通路可能导致神经元丢失和电路功能障碍。caspase-3作为凋亡的标志物,其表达增加与癫痫的发病机制相关。此外,自噬是一种细胞成分降解和再循环的过程,对维持体内平衡非常重要。在癫痫中,自噬的失调可能与神经退行性改变有关。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是自噬的关键标志物,其表达反映了自噬的激活。研究自噬在儿童癫痫中的作用可能揭示细胞过程之间的新相互作用,为治疗干预提供新的靶点。在本研究中,Ahmed El-Abd Ahmed教授等人通过量化凋亡的caspase-3和自噬的MAP1LC3等特异性标志物,来评估细胞凋亡和自噬对儿童癫痫的影响。
Neuropediatrics
Ahmed et al.
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以英文原文为准。
图1. 癫痫自噬和细胞凋亡失调的可能机制
本研究涉及50例病例和40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的年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家族史在病例组中显著增加。在药物反应性和耐药性癫痫病例的比较中,耐药病例的血清caspase-3水平显著高于反应性病例,而反应性病例的血清MAP1-LC3水平显著高于耐药病例。局灶性癫痫发作和全面性癫痫发作的患者在血清caspase-3或MAP1-LC3水平上无显著差异。多药治疗组的血清caspase-3水平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而单药治疗组的MAP1-LC3水平显著增加。此外,癫痫性放电与非癫痫性放电在血清caspase-3和MAP1-LC3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血清caspase-3与MAP1-LC3在所有病例中呈显著负相关。药物数量与血清caspase-3呈显著正相关,与MAP1-LC3呈显著负相关。然而,这些生物标志物与年龄、癫痫发病年龄、BMI和发作时间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在应答病例中,血清caspase-3与MAP1-LC3无显著相关性,但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与MAP1-LC3呈显著负相关。在耐药病例中,血清caspase-3与MAP1-LC3无显著相关性,但asm的数量与血清caspase-3呈显著负相关。
在主诉局灶性癫痫发作的病例中,血清caspase-3和MAP1-LC3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年龄和用药次数与血清caspase-3呈正相关,年龄与MAP1-LC3呈显著负相关。在主诉全发性癫痫发作的患者中,血清Caspase-3与MAP1-LC3呈显著负相关。在IEDs患者中,血清caspase-3与MAP1-LC3呈显著负相关。药物数量与血清caspase-3呈显著正相关,与MAP1-LC3呈显著负相关。所研究的生物标志物与年龄、癫痫发病年龄、BMI和发作持续时间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caspase-3和MAP1-LC3水平与癫痫患者的相关性。血清caspase-3的截断值为<2.67,AUC为0.937,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80%。准确率达到85%。相比之下,对于MAP1-LC3,截断值为<8.64,AUC为0.14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4%和10%。准确率达到64%。在疗效与血清caspase-3、MAP1-LC3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中,血清caspase-3的截断值为<3.8,AUC为0.2576,灵敏度为68%,特异度为20%。准确率达到74%。对于MAP1-LC3,截断值为<8.64,AUC为0.77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68%。准确率也达到了74%。
图2. 儿童癫痫患者血清caspase-3和MAP1-LC3的效度。
综上所述,研究表明,在经历多次ASM治疗的癫痫患者中,尤其是那些对抗癫痫药物耐药的病例,血清caspase-3水平显著增加。相对而言,癫痫患者的MAP1-LC3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这一现象在耐药患者中较药物反应性患者更为突出,在使用多种抗癫痫药物的患者中,较单一药物治疗的患者更为明显。这些发现支持了MAP1-LC3作为自噬指标的可能性。此外,血清caspase-3与MAP1-LC3之间的显著负相关性在所有病例中得到了强调。同时,ROC曲线分析进一步凸显了这两个指标在癫痫诊断以及区分药物反应性病例中的预测潜力。
在为当今儿科神经学实践提供主要见解方面,本刊是全球首选期刊。它以原创论文、病例报告和专家小组讨论为特色,始终紧跟当前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它发展成为全球公认的专家论坛的原因。
它对儿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和神经生物学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读物。主要特色:
1.关于前沿论题的最新信息
2.发展、技术和专题研究
3.严谨、独立的同行评审系统
4.国际知名编辑委员会
5.个人订阅者可免费在线访问该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