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钦钦
教授,博导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1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先后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大学任副教授,2022 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在Nat. Mater.,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等著名学术杂志发表了40余篇SCI学术论文,论文他引1600余次,申请10余项美国/中国发明专利。多次在国内和国际会议上做邀请/口头报告。现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荣获2024年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以及魏桥国科奖教金、小米青年学者奖等学术荣誉。目前主要担任Nano Micro Letter期刊的青年编委。
2024/ Interview
Q
什么原因使您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
A
博士和博士后的科研经历训练以及自己的性格促使了选择了目前高分子合成的方向。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也碰到过很多热门方向,比如有机光伏、掺杂、二维材料等,但是这些没有引起自己强烈的兴趣。后来机缘巧合,我有幸加入到美国自然基金委资助的CCHF中心,学到了很多合成方法方面的知识,也觉得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分子的很多问题,所以回国后和黄辉老师的团队密切合作,确定了自己现在的研究方向。
Q
您认为影响科研结果和产出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A
我觉得有两点吧:一个是研究方向是否是当前的热点;第二个是研究工作的深度。这两点决定我们文章发表的层次。但是这两个方面要做好,需要科研工作者大量的文献调研、选题和对数据的理性分析。按中国人的说法,酒香不怕巷子深。大家还是要在自己的领域深耕,才会有更多原创性成果,将冷门方向变为热门方向。
Q
您(或者您的团队)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都有什么?如何应对?
A
我感觉主要有两个困难。第一个就是任何一个具体的项目都会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这个时候需要自己push一下自己和学生,去认真调研工作,解决问题。我觉得这里面比较考验学生和自己的韧劲。另一个就是文章的写作方面,因为合成方面的文章标准比较模糊,怎么升华文章的意义,如何写出工作的意义,这既需要写作思维的训练,也靠词汇的准确把握。
Q
您认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效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A
科研成果最有效的传播途径是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领域内的顶级学术期刊上,此外参加学术会议,通过网络媒体报道,都是传播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途径。
Q
您如何看待线上研讨会和线下会议?
A
线下会议会有更好的互动,会让报告者的体验更好。线上会议可以克服时间和距离所带来的不便,也能迅速建立起会议,时刻讨论。一般情况下,我和团队的交流是线下会议。如果和具体一两个学生讨论,线上会议也经常会采用。这两个结合起来,能解决我因为家庭或者出差,不能和学生及时讨论的问题。所以我觉得线上和线下会议各有优势和劣势,只要采用得当,都能很好解决问题。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Since 1999
本奖每年颁发一次,面向来自全世界处于独立学术研究生涯早期、崭露头角的科研人员,如助理教授和初级教授。获奖者由SYNTHESIS,SYNLETT和SYNFACTS的编辑委员会成员独家选择,他们不断关注从事化学合成与催化或和有机化学密切相关领域的有前途的年轻人。自1999年本奖项首次颁发给年轻研究人员以来,它的目标就是表彰和鼓励新一代有机化学家。该奖项包括SYNTHESIS,SYNLETT和SYNFACTS的一年免费订阅(在线和纸本)和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