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eme未来星计划荣誉推出神经外科专题,我们将与未来星计划的小伙伴们持续推荐解读与神经外科学相关的论文与研究,欢迎关注。同时,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本期推荐 & 解读 BY
亚东 | 首都医科大学
↓ 神经外科专题丨34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统称为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血管压迫了相应的神经根而产生了症状。微血管减压术(MVD)旨在解除血管压迫,改善症状,该手术效率高,复发率低。MVD主要通过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行,开颅过程中,最常使用电钻钻孔,铣刀铣下骨瓣或咬骨钳扩大至2cm。这种方法导致相对较大的骨瓣,需要人工材料,如钛板,进行颅骨重建。但此方法不仅会增加经济负担,而且会植入异物,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这项研究中使用开颅手术中获得的自体颗粒骨及骨屑用于颅骨重建,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J Neurol Surg A Cent Eur Neurosurg 2021; 82(06): 538-543
DOI: 10.1055/s-0040-1719138
Original Article
Reconstruction of Craniectomy fo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with Autologous Particulate Bone
Weichao Liu, Ye Yuan, Nanxiang Xiong, Qiangping Wang, Fangcheng Zhang, Hongyang Zhao, Hao Xu, Alading Nayaz, Pool Hendrik, Dickinson James Sean
结果
术后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骨屑加骨颗粒组(第一组)颅骨缺损的填充效果比单独使用骨颗粒组(第二组)好。此外,第一组13例(9.92%)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第二组2例(1.79%)。第一组SSI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二组(p<0.05)。长期随访CT显示,第一组的平均重建率((重建面积体积)/(颅骨缺损体积)*100%)为47.88%,第二组为43.94%(p>0.05)。
图1:术中照片。(a) 使用咬骨钳获取颗粒骨(b) 骨屑是用电钻钻取的。(c) 严密缝合硬脑膜(d) 硬脑膜上覆盖止血海绵。(e) 颅骨缺损被颗粒骨填充。(f) 在颅骨缺损处植入骨屑和颗粒骨。
图2:一名46岁女性患者因三叉神经痛复发接受二次开颅手术。(a) 第一次手术后1天进行CT检查(如箭头所示)(b) 第一次手术后12个月的术前CT扫描显示几乎完全骨化(如箭头所示)(c)二次手术开颅前术中照片。
讨论
研究表明,使用自体颗粒骨用于MVD术后颅骨缺损修复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和整形效果。一般来说,颅骨形成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软骨内骨化,是一种通过替换透明软骨(如颅底)形成骨骼的过程;(2)膜内骨化,颅骨直接由间充质组织形成(如顶骨和额骨)。自体颗粒骨含有大量成骨细胞,具有成骨、骨诱导和骨传导的优势,可以用作毛细血管生长和新骨形成的良好支架,以便颅骨缺损得到良好修复。Hassanin等人发现,移植的颗粒骨通过活细胞诱导的成骨促进骨化,骨细胞死亡可能促进骨吸收。因此,术中应该尽力保留这些骨细胞。
早期CT扫描中,骨屑加颗粒骨组与单独使用颗粒骨两组重建方式的短期效果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骨屑能够填充颗粒骨碎片之间的间隙。因此,与单独使用颗粒骨相比,骨屑和颗粒骨的混合物在填充颅骨缺损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然而,这两种重建技术的长期效果是相似的。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巨噬细胞收集和再吸收过程中的热损伤导致骨屑的骨诱导丧失所致。各种研究表明,颗粒骨在重建颅骨缺损方面优于骨屑。Wormet al通过定量CT比较了使用骨屑和颗粒骨重建颅骨的质量,颗粒骨的密度始终高于单独使用骨屑的密度。另一方面,充足的血供是骨碎片移植后存活的关键因素。当颅骨缺损周围发生出血时,用明胶海绵代替骨蜡进行按压更能控制出血。
骨屑加颗粒骨组的SSI发生率显著高于颗粒骨修补组,骨移植可能是感染的原因。与颗粒骨相比,骨屑更容易吸收细菌;因此,与血液混合的大量骨屑可能是细菌生长的良好介质。另外,手术时间延长可能是颅骨成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而移植材料、固定装置、年龄、性别和手术原因并未显著改变感染率。Matsuo等人和Simon等人报告,在下颌骨重建中使用颗粒骨移植物的感染率较高。一项对48名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使用颗粒骨移植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增加。在本研究的早期阶段,发现SSI的发病率很高。据推测,发病率的增加可能是由于使用骨屑所致。第二组不再使用骨屑SSI发生率降至较低水平。抗生素不是SSI患者的唯一治疗方法,切口换药、清创和脓液引流也有助于患者康复。
临床建议
使用自体颗粒骨修复MVD后的颅骨缺损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技术。骨屑与术区感染的发生有关,不适合用于颅骨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