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天是母亲节,希望妈妈们为儿女操劳的同时,不忘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你们的健康才是全家人的幸福!
乳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女性肿瘤,并且是导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癌症中心肿瘤监测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乳腺癌位居我国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死亡率位居第五位。关注乳腺健康,是女性一生的保卫战。
经常感觉“乳房痛”,会得乳腺癌吗?
乳房胀痛是女性的常见症状。通常一般的乳腺癌患者乳房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还是有少数患者在发病早期乳房会有隐痛或者刺痛感觉的出现。
当然相比乳腺癌而言,大多数的乳房疼痛都是由非乳腺癌引起。由月经周期引起的乳房疼痛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很容易被察觉出来,而一些其他的良性疾病引起的乳房疼痛且长期不缓解,应该及时到医院明确疼痛的原因,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有肿块才是乳腺癌吗?
乳房有肿块只是乳腺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按照实际情况大多数都不是T1期癌了。相较于其他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分裂速度较慢,通常长到2公分,也就是自己可以摸得到的程度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妈妈们应尽量每年按时体检,用彩超、钼靶其他方法筛查出来,而不是等到自己可以摸到再去治疗。
乳腺钼靶检查的优势和缺点
指南推荐乳腺钼靶检查为最佳筛查手段。但是这一方法有何优缺点呢?
优点:
1)能够发现导管原位癌在内的乳腺癌的早期表现,包括弥漫的沙砾样钙化等,而这恰恰是乳腺彩超甚至乳腺核磁共振的弱项。所以,国际上把乳腺钼靶检查,作为乳腺癌筛查的首选检查。
2)在准备进行乳腺癌的患者,也可以通过钼靶,判断手术方式和范围。临床中可以见到不少患者在进行核磁等检查时,提示可以进行保乳手术,但钼靶却发现有很长的“毛刺”或弥漫钙化,最终及时修改了手术方案、防止了肿瘤残留。
3)对于一侧已经完成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每年也应该进行钼靶检查,,观察对侧或保乳的同侧,有没有新出现的乳腺癌。
缺点:
当乳房特别致密的时候,无法发现隐藏在其中的病变,所以通常在4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钼靶检查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乳腺检查:超声or钼靶,应该作何选择?
钼靶对脂肪多、腺体少的女性显像更有优势,但我国女性乳房偏小,其乳腺腺体成分偏多,钼靶显像效果相对一般,而且钼靶检查需要接触放射线,是不适合多次检查的。如果检查的目的是体检,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都建议患者先做无创无射线的彩超。如果发现有问题,再加做钼靶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什么时候开始做乳腺X线筛查?多久做一次?
2015年美国癌症协会(ACS)在2003年指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修订,建议一般风险女性:
1)在40~44岁之间开始每年一次的乳腺X线筛查;
2)从45岁开始进行常规乳腺X线筛查,45~54岁每年筛查一次;
3)55岁后根据具体情况每年一次或每两年一次乳腺X线筛查;
4)如健康状态良好且预期寿命为10年以上,应持续进行乳腺X线筛查。
哪些患者乳腺癌的发病几率更大?
1)乳腺腺体致密;
2)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迟(>55岁);
3)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
4)患乳腺良性疾病未及时诊治;
5)经医院活检(活组织检查)证实患有乳腺非典型增生;
6)胸部接受过高剂量放射线的照射;
7)长期服用外源性雌激素;
8)绝经后肥胖;
9)长期过量饮酒;
10)携带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
年龄也是患乳腺癌高发的危险因素
中国女性的乳腺癌发病年龄在45~55岁,目前还有发病年龄提前的趋势。在众多的研究中发现,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的女性,更容易患乳腺癌。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女性,要更重视乳腺癌的筛查。
乳腺癌术后,每次复查包括哪些项目?
每4个月复查的时候,需要检查:
1)肝脏彩超:观察有无肝转移和内分泌治疗引起的脂肪肝;
2)胸片或胸部平扫CT:观察有无肺转移或胸膜转移;
3)乳腺彩超;
4)生化:观察内分泌治疗是否引起血脂升高及脂肪肝。
每1年复查的时候,需要检查:
1)每四个月需要检查的项目,每年检查时同样需要;
2)乳腺钼靶(便于发现原位癌等早期表现);
3)骨扫描:观察有无骨转移;
4)服用他莫昔芬/托瑞米芬者,需进行妇科检查,以便观察子宫内膜增厚和卵巢囊肿有无;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阿那曲唑、依稀美坦)者,需行骨密度检查,观察骨质疏松情况;
5)循环肿瘤细胞(CTC):根据复发风险,决定检查频率。
祝全世界的妈妈们永远健康快乐!
乳腺癌预防与治疗相关期刊和论文推荐
有关乳腺癌预防与治疗的更多内容,向您推荐以下期刊及论文,欢迎阅读与投稿。
影响因子2018: 1.581
论文:
Obstetric Outcomes in Young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 Prior, Postpartum, and Subsequent Pregnancies
论文:
影响因子2018: 2.746
论文:
影响因子2018: 1.469
论文:
作者:外科小姐姐Camille
首都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专业
本文作者,独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