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Einstellungen
     
 
 
新闻
颅底手术乙状窦损伤:是否需要处理 2022-06-01
神外.jpg

#Thieme未来星计划荣誉推出神经外科专题,我们将与未来星计划的小伙伴们持续推荐解读与神经外科学相关的论文与研究,欢迎关注。同时,欢迎感兴趣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本期推荐 & 解读  BY

亚东 | 首都医科大学

↓ 神经外科专题丨29

经颅底手术术中静脉窦损伤(VSC)可表现为血栓形成、静脉窦狭窄或两者均有。据报道,乙状窦后或乙状窦前入路发生VSC的风险高达32.4%,大多数情况下VSC无临床症状。VSC在围手术期的最佳处理方法目前尚未统一。目前,抗凝治疗被认为是自发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术后出血的风险需要与静脉高压、脑积水和窦血栓形成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进行权衡。围手术期乙状窦VSC的治疗方法包括临床观察、抗血小板治疗和完全剂量抗凝治疗。但对于医源性VSC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时机尚不明确。此研究通过一系列病例研究了乙状窦周围颅底手术后VSC的发生率,概述了此类病例的处理、临床结果和围手术期风险因素。

J Neurol Surg B Skull Base 2021; 82(06): 652-658
DOI: 10.1055/s-0040-1715811

Original Article

Acute Sigmoid Sinus Compromise Following Skull Base Procedures: Is a “Laissez-Faire” Approach Best?

Arnone et al.

结果


s-0040-1715811-2.jpg

静脉窦损伤组和非静脉窦损伤组术前比较

s-0040-1715811-4.jpg

术前轴位(A)和冠状位(B)T1增强 MRI和静脉造影(C)显示左侧后颅窝脑膜瘤和乙状窦未闭。增强矢状位T1 MRI显示乙状窦血栓形成(D),随访7个月后(E)血栓消失。

讨论


乙状窦周围损伤的结果包括出血、空气栓塞、静脉窦血栓形成、狭窄和/或闭塞。治疗医源性乙状窦血栓形成是一个难题,目前没有明确的指南来衡量术后出血、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的风险与血栓形成、静脉窦闭塞和由此引起的静脉高压的风险。在此研究队列中,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会影响总体结果,未使用抗凝治疗以避免严重的围手术期出血,单纯观察可获得良好的预后结果。

关于术后VSC的风险和预后的报道很少。诊断完全是在没有临床体征或症状的情况下通过偶然影像学检查确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固有的静脉引流方式和闭塞通路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另一方面,在术后切口感染或脑膜炎的病例中,尚不明确静脉窦闭塞是否易发感染,或者感染是否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导致血栓进一步形成。如果第二种情况,可经过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乙状窦可自然再通。无症状的术后VSC发生率相对较高。Shew等人分析了127例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术后影像学明显低估了术后VSC的发生率(分别为3.1%和17.3%)。Benjamin等人最近的前瞻性研究报告了74例开颅术后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指出术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4%。颅底手术后有症状的VSC发生率为0.15%-4.7%,可在术后即刻或延迟出现。VSC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急性脑积水、静脉性脑梗死和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症状是突发剧烈头痛,其次是癫痫。晚期并发症也可能发生,包括脑积水、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升高和硬脑膜动静脉瘘。术中窦损伤可能诱发VSC,会增加出现症状的风险。

目前大部分研究是针对有症状的患者,VSC的传统治疗是完全剂量肝素抗凝和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Moore等报道了43例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横窦和/或乙状窦血栓形成率为11.6%,所有患者均接受完全剂量抗凝治疗,只有一名患者出现轻度阴道出血,但未发现不良事件,认为“术后早期开始全身抗凝治疗是安全的,并且在预防血栓形成和症状发展方面似乎是有效的。”然而,其他后续系列已经提示术后抗凝剂使用并发症增加。Apra等人发现术后抗凝治疗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高,少数情况可发生硬膜下和颅内出血,需要二次手术。抗血小板药物也常用于术后即刻治疗VSC,尽管这种方法的疗效尚不清楚,但在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通常被认为比抗凝药物更安全。

此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无症状患者,初始抗血小板治疗不会改变mRS、住院时间和最终窦通畅的结局。对于非闭塞性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形成进展至完全闭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既往认为经迷路入路与术后VSC的高风险相关。但在此研究未发现这种情况。VSC组有感染增加的趋势,脑脊液漏的比例增加了一倍。虽然在此研究中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其他几个研究已经发现VSC后脑脊液渗漏的潜在更高发生率。

临床建议


经颅底手术后VSC的治疗具有一定困难,对无症状患者进行VSC临床观察是一种合理的临床策略。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应根据其独特的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阅读本刊更多论文,请点击这里